農藥毒不毒?論毒性與生活

自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英語:Rachel Carson)的巨著《寂靜的春天》(英語:Silent Spring)問世以來,人們對於農藥的討論方興未艾,更逐漸成為重要的民生議題,而此我將以科學的角度來淺談農藥與毒。

1.首先,定義什麼是毒?

按十六世紀毒理學之父Paracelsus之定義 「萬物皆具毒性,究竟是毒是藥,要視其劑量而定。」 故我們可以得知決定毒與否的,是依其劑量而言,而非毒性。

2.生活中到處都有毒?

  • 急性毒害-飲酒過量致死
  • 慢性毒害-長期吸菸罹癌
  • 慢毒性-長期吃重鹹造成心血管疾病
  • 急性致死毒性-高劑量鹽殺死微生物做蜜餞

3. 到底農藥毒什麼?

殺蟲劑中的有機磷類(已禁用)胺基甲酸鹽類(已大量禁用)除蟲菊類(家用殺蟲劑成分),均是神經毒性物質,且昆蟲與哺乳類神經相似,故為中毒案例之冠。

著名的巴拉刈(已禁用)因其特殊的作用機制,會在人體內代謝後產生毒性更強自由基,目標器官為肺臟,居中毒案例第二。

而評估農藥傷害則由不同的毒理層面,包含暴露的途徑、時間與劑量等因素評估。

4. 我每天食用有使用農藥的蔬果會對人體有害嗎?

藉由生物(主要是老鼠等哺乳類)單次投毒測試來檢驗其毒性並推算其LD50(半數致死劑量)LC50(半數致死濃度)再利用其1/10劑量連續投毒來推算LOAEL(最低可見危害劑量)、NOAEL(無可見危害劑量),並評估人體長期吃入造成的健康危害。最後以NOAEL÷10(跨個體)÷10(跨物種)÷n(健康影響度)算得ADI(每日可接受攝食量),並經每人每天總食量計算,作為制定農藥使用規範的依據。

故餐桌上的數值可能遠低於ADI(每日可接受攝食量)對人體的影響可說是不可見的

5. 誰才是農藥中毒危險群?

高風險(高劑量/時間)↓

  • 意外或自殺者
  • 農藥操作施用者
  • 旁觀者
  • 一般消費者

低風險(高劑量/時間)↑

基本上消費者不必因媒體刻意或片面的報導,而對農藥殘留太過恐慌自擾。

6. 可以不用農藥嗎?

這個問題跟你生病可以不用吃藥嗎或者殺小強可以不用殺蟲劑嗎相類似,誠如老師上課所言 : 回不去了。

參考資料:農藥管理人員資格訓練 課程講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發表者:擊壤僧

擊壤僧,民國85年生,農學家傳第四代。大學畢業後隨即攜筆從農,曾至農委會藥試所受訓並考取農藥管理人員執照。致力於推廣農業知識,現於挽菓子農場任職,以「筆耕不歇,心耘良田」自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